156-5166-5188
News 新闻详情

南京发布冬春季疫情“十个关口”防控要点!

日期: 2021-01-15
浏览次数: 135

春节就要到了

为确保全市人民

度过喜庆安宁祥和的春节

南京市重点部署

1月13日印发了

《南京市冬春季疫情“十个关口”防控要点》

统筹做好我市冬春季疫情防控工作


1月14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把牢十个关口,做好我市冬春季疫情防控工作”相关情况。

南京发布冬春季疫情“十个关口”防控要点!


基层社区(村)疫情防控要点

向上滑动阅览

社区(村)全部落实“五有一网格”措施。即:有疫情防控指南,有防控管理制度和责任人,有适量防护物资储备,有属地医疗卫生力量指导支持,有隔离场所和转运安排准备等措施,并加强网格化管理。

广大市民应坚持“戴口罩、常通风、勤洗手、一米线、不握手、用公筷、非必要不离宁”。确需离宁的,应主动向小区物业或所在社区(村)报备登记。

提倡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少摆席、少串门、少聚集;有事尽量线上办、掌上办、预约办、委托办;少去集市、不赶庙会。

街道(镇)、社区(村)牵头组织开展“梳网清格”,梳理排查来宁返宁人员,及时发现并登记信息。来宁返宁人员应主动向所在社区(村)登记信息,配合核查14天内行程史。

居民进出小区,均需佩戴口罩,测量体温;外来人员(含境外人员)进出小区,除上述措施外,还应配合登记信息,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如有感冒、发热等异常症状的,需立即报告,所在小区物业或社区(村)应登记上报,并引导其做好个人防护,立即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社区(村)应指导物业,对在机场、港口、境外冷链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的人员进出小区,查验健康码及所附的核酸检测信息。

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及个体诊所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发热、乏力、干咳、咽痛等症状病例的监测和排查,一旦发现发热病人或者有流行病学史的村民(居民)出现上述症状就诊,应及时报告并转运至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

严格做好乡村旅游点、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人员聚集场所的常态化防控工作,室外公共场所人员不得超过最大流量的75%,室内公共场所人员不得超过最大流量的50%。养老院、福利院等重点场所春节期间原则上实行封闭管理,只出不进。

加强楼宇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人流密集增加的节日期间要加大消毒频次,保证室内空气卫生质量;如使用集中空调,保证空调运行正常,运行过程中以最大新风量运行,关闭回风。定期对管道、滤网等设备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

离开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未满14天的人员,应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至其离开中高风险地区满14天。解除集中隔离后,应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并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至其离开中高风险地区满28天。

14天内来自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设区市(直辖市为县区,非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应持有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能出示含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健康码),方可自由流动。不能提供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人员,专车转运至采样服务点开展采样检测,在核酸结果出具前做好个人防护,并在规定地点等候,检测结果阴性方可自由流动。

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人员解除集中隔离后,均需实施14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进行两次核酸检测。不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由属地统一组织实行集中隔离。居家隔离人员不得离开隔离场所,谢绝探访。擅自离开的,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居家隔离人员应当单独房间居住,并有独立卫生设施。不应使用空调,可使用取暖器。活动区域应与其他家庭成员尽可能不产生重叠,可能产生重叠的区域要做好通风和日常消毒。

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按照社区卫生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社区民警和网格员“四包一”模式,开展好“告知、测温、随访、转送、解除”等管理工作。街道(镇)、社区(村)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服务。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小区环境卫生以及公共场所的消杀整治,实施冬春村庄清洁行动,阻断疫情传播渠道。加强对集约化、高密度养殖场的疫情防控,防止病毒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交叉互传。街道(镇)、社区(村)要做好废品收购管理工作,收购废品人员需实名登记,对废品来源来路严格把控,疫情期间不收购中高风险地区废品,并加强对废品环境的消杀,做到人物同防。

严格执行国家、省、行业关于基层社区(村)疫情防控政策和部署要求。


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疫情防控要点

向上滑动阅览

落实学校疫情防控方案。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技工院校、校外培训机构、0-3岁婴幼儿照护机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应做到“五有”,即:有疫情防控指南,有防控管理制度和责任人,有适量防护物资储备,有属地医疗卫生力量指导支持,有隔离场所和转运安排准备等措施。

强化学校防控机制落地落实。落实中小学幼儿园“五个一”“双护学岗”防控机制;落实高校“五大员”制度;落实属地政府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学校主体责任,确保全覆盖、无死角。

加强师生人员管理。坚持“日报告”“零报告”,做好晨午晚检、因病缺课(勤)病因追查与登记,精准掌握每个师生员工开学前14天的身体健康状况,做到全覆盖、无遗漏。

严格校园封闭管理。所有人员进入校园必须佩戴口罩,查验苏康码(健康卡)并测量体温,外来人员须按要求登记个人信息,所有无关人员一律不得入校。高校要加强留校师生的疫情管控,落实“一人一档”和外出请假手续,做好特殊群体师生的服务保障。

加强校园环境消杀。加强对食堂、宿舍、图书馆、教室、实验室等重点场所的卫生管理,每日清洁消毒,定期开窗通风。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密闭化运输,做到“日产日清”。

严格应急值班值守。强化学校值班工作,严格节假日期间应急值守,确保有领导带班和正常值班人员,并保持24小时线路畅通,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检查,重点检查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和落实情况。

确保食品卫生安全。严格学校冷链食品选购要求,加强储存、清洗、加工等环节的管理,烧熟烧透,规范操作。接触冷链食品的工作人员,每周进行核酸检测。引导师生养成勤洗手、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倡导公勺公筷制、分餐制,确保食品安全,防止“病从口入”。

做好个人防护。寒假前学校要集中开展一次宣传教育,宣传离校注意事项和防护要求,引导师生员工树立“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将防控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坚持人物同防,多病共防。如有发热、干咳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并配合接受居家观察、医学隔离或核酸检测,病愈凭医疗机构诊断证明返校复课。

严控聚集性活动。不组织或参加联欢聚餐等活动,家庭聚会控制在10人以下,保持1米安全距离,尽量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尤其是封闭场所,缩短活动时间。

倡导网上学习。学校要加强线上学习指导和服务,引导孩子选择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引导家长慎选培训机构,关注机构的环境卫生、通风,特别是疫情防控及安全措施情况。科学制定延迟开学预案,遇突发疫情时能及时应对,确保“停课不停学”。

非必要不离宁。密切关注中高风险地区信息动态,所有师生员工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确需离宁的,须向学校报告,保证行踪可追溯,落实当地卫健、疾控部门的有关规定。要求返校师生员工在开学前14天做好每天的体温检测和记录,并在返校时提交。对自中高风险地区所在设区市返校的师生员工还需查验7天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中高风险地区师生员工暂不返校。

强化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的大局意识。校外培训机构要严格落实市疫情防控部署要求,确保每日登录省平台,精准上传防控信息。要统筹好线上教学和线下培训,重点加强线下监管,落实人员管控、健康监测、通风消毒等常态化防控措施,做好培训学生的健康检测记录。如遇突发状况要第一时间报告,一旦发生疫情,立刻停止线下教学转为线上培训,不折不扣地执行市区防控指挥部的工作要求。

严格校外培训机构人员和活动管理。各校外培训机构要严格落实“一人一档”信息台账,坚持“非必需不外出”,不聘用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不接收重点管控地区的学生,严禁师生以外任何人员进入培训区域。对出现发热等紧急情况的师生及时开展应急处理。

全面排查整治。启动全市学校疫情防控大排查,通过学校内部自查、属地区(主管部门)飞行检查以及市学校专项组重点督查等,加大抽查力度,督促隐患整改。对整改不力发生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开展校外培训机构常态化巡查,强化24小时监控回溯机制。加强监管监控,对无证无照开展教学的,从严从重处理。

坚持科学防疫。相信科学,坚定信心,引导学生及家长通过官方媒体了解掌握疫情动态,学习健康防病知识,提高自我防控能力,加强体育锻炼,合理膳食营养,保持乐观积极的健康心态,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不传播未经核实的疫情信息。

严格执行国家、省、行业关于学校、培训机构疫情防控政策和部署要求。


公共场所疫情防控要点

向上滑动阅览

出入公共场所必须正确佩戴口罩。公共场所在入口醒目位置要设置防疫指引须知等宣传标语。场所入口处设置体温监测设备,或安排专人开展体温检测,落实“健康码”核验,设置临时隔离区,发现感冒发热人员禁止进入公共场所,及时上报社区并告知其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

剧院等演出场所、网吧、歌舞游艺娱乐场所接纳消费者人数原则上不得超过核定人数的75%,浴室、澡堂等接纳消费者人数原则上不得超过满额接待人数的50%。上述场所应在入口处安排专人对进入人员开展体温检测、“健康码”和行程卡查验,严格做好通风和消毒。

旅游景区要严格做好进入人员体温检测、“健康码”和行程卡查验,做好游客信息登记工作。落实限流措施,全面推行网上预约,接纳游客人数原则上不得超过核定人数的75%。

餐厅饭店要严格做好进入人员体温检测、“健康码”和行程卡查验,提醒顾客非就餐时佩戴口罩、就餐时保持距离,推荐使用公筷公勺,严格餐具消毒,提倡非接触式点餐、结账。鼓励预约就餐,鼓励提供定制化年夜饭外卖服务和团餐预订配送服务。家庭私人聚会聚餐等尽量控制在10人以内,积极推广分餐制。

公共场所合理规划流线。加强人员和设备部署,严格控制瞬间客流,组织对顾客(游客、观众)保持一米线和佩戴口罩情况动态巡查。

每天必须对公共环境进行全面清洁、消毒,对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电梯间按钮、扶梯扶手等)要经常擦拭消毒。

各类服务和工作人员必须每天健康检查,全程佩戴口罩、穿着工作服。

公共场所必须配备洗手液、消毒剂等防疫物资。

影院提供3D眼镜必须“一客一用一消毒”,观众进入影院后不得饮食。

严格依法落实游客(观众)实名购票、身份查验制度,积极推广网上售票和电子支付。

为老人、儿童、视障听障残疾人等提供无“健康码”通道。

严格执行国家、省、行业关于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政策和部署要求。


公共交通疫情防控要点

向上滑动阅览

火车站、汽车客运站、机场要压实防控主体责任,严格实施场站和交通工具消毒通风、工作人员健康监测等防控措施。

汽车客运站、机场做好进出站旅客“健康码”核验和体温检测工作;火车站做好进站旅客“健康码”核验和体温检测工作,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出站旅客“健康码”核验和体温检测工作。并为无健康码人员提供帮助。

工作人员每日测温后全程佩戴口罩上岗。重点、一线岗位人员按期进行核酸检测、接种疫苗;其他工作人员按照“愿检尽检”进行核酸检测,按期接种疫苗。

旅客应尽量使用网上购票,提前更新并出示“健康码”、配合测温进出站,全程佩戴口罩,候车期间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乘车期间避免走动、交谈、饮食,乘坐航班时尽量不使用厕所。

火车站配合公安部门做好中高风险地区来宁人员的信息查验和健康管理工作,配合交通部门做好受控转运工作;机场配合公安部门做好中高风险地区来宁人员、国内中转航班中14天内入境人员的信息查验和健康管理工作,配合交通部门做好受控转运工作;汽车客运站根据疫情变化及时停运相关地区客运班线。

公交、地铁、轮渡、出租等运输企业对运输场站和公共汽电车、轨道列车、巡游车、网约车、分时租赁汽车等运输工具落实每日消毒、通风、卫生清洁等防疫措施。公交、地铁在候车区和车厢开展疫情防护宣传;地铁站在洗手间内为乘客提供洗手液。

工作人员每日测温后全程佩戴口罩上岗。加强巡视,提醒乘客注意防护,并劝阻未戴口罩、拒绝测温的乘客进站或乘车。

乘坐公交、地铁、轮渡尽量使用刷卡、扫码等无接触方式,须全程佩戴口罩。乘坐地铁须测温进站。候车乘车期间应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巡游车、网约车驾驶员应落实每日测温后全程规范佩戴口罩上岗,并引导乘客佩戴口罩在后排就坐。

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企业加强对车辆握把、刹车、座垫及升降开关等擦拭消毒。骑行者骑行后应及时洗手,做好个人防护。

城市客运工作人员按照“愿检尽检”进行核酸检测,按期接种疫苗。

公路收费站、服务区、清排障等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测温上岗,服务过程中各环节必须严格落实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按要求进行核酸检测、接种疫苗。

服务区实施“健康码”查验和体温检测制度,做好旅客流量控制与人员疏导。工作人员加强巡视,提醒旅客注意防护,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劝阻未戴口罩、拒绝测温的旅客进入服务区室内公共场所。

收费站倡导使用ETC通过,服务区收费尽量使用电子支付方式,避免滞留和聚集,减少车辆、旅客停留时间。

收费站、服务区等必须对收费亭、商超、卫生间、餐厅等公共区域实施全覆盖、每日不少于2次的消杀通风作业,并做好各类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以上各种途径发现感冒、咳嗽、发热人员,应督促其尽快前往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就医过程中应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严格执行国家、省和行业关于公共交通疫情防控政策和部署要求。


医疗机构院感防控要点


向上滑动阅览

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点要安排高年资医务人员,要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接触史、货物接触史等流行病学史者,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等疑似症状,立即专人陪送至发热门诊就诊。

未设置发热门诊(诊室)的医疗机构应在醒目位置张贴标识,引导发热患者至设置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就诊,同时做好病人信息登记,并追踪记录就诊结果,不得私自留诊或拒诊。

设置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应配备专用CT、DR等,并落实医疗设施、设备专用。加强环境、设施设备、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实行“人物同防、医患同防”。

出现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须及时到就近的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所有零售药店的退热、止咳等相关药品须实名购买。

对28天内有出入境史的就诊人员,必须做核酸检测。

加强病房管理,严格陪护、探视制度,住院病人实施非必要不陪护、不探视。鼓励医疗机构实施视频探视。

医务人员非必要不离宁,离宁必须经单位审批同意,回宁及时报告。

严格执行国家、省、行业关于医疗机构院感防控政策和部署要求。


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要点

向上滑动阅览

凡进入我市的进口冷链食品必须实施集中监管,未经集中监管仓检测、消杀的进口冷链食品,一律不得入市。

进口冷链食品进入集中监管仓前,运输车辆和驾乘人员必须进行全面预防性消毒。

进口冷链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经营等单位必须使用“江苏冷链”溯源系统,按批次查验进口冷链食品检验检疫证明、核酸检测证明、消毒证明、《南京市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出库证明》。严禁采购、销售无相关证明、无追溯信息的进口冷链食品。对进口冷链食品实行专用通道进货,专区存放、专区售卖。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食品包装、设备器具以及场所环境等进行消毒。

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的从业人员应加强重点防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周进行核酸检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疫苗接种。

冷链食品经营者应当将进口冷链食品的检验检疫证明、核酸检测报告、消毒证明、出库证明及追溯码,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进行张贴公示,让顾客放心消费。

选购冷链食品时应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避免徒手接触食品表面。鼓励采用无接触式电子货币(微信、支付宝等)方式支付和无接触式配送。暂不网购、不社区团购进口冷链食品。

加工食用冷冻冰鲜食品时应烧熟煮透,不生吃、半生吃,不食用酒泡、醋泡、盐腌的冰鲜食品。

食用后一旦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不要私自购买退烧药品,应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主动告知食用时间、食品种类和食材来源等信息,以助诊治。

严格执行国家、省、行业关于冷链食品疫情防控政策和部署要求。


入境口岸查验疫情防控要点

向上滑动阅览

从南京禄口机场、港口码头入境的人员,一律送隔离宾馆实施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目的地为南京的,在解除集中隔离后,继续实施14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上海受控转运回宁人员,在一律实施“3+11”集中隔离的基础上,继续实施14天居家隔离。在外省市入境、实施14天集中隔离的来宁返宁人员,需继续实施居家隔离至入境28天期满。

乘坐国际航班、海轮的人员入境后,有发热等异常症状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由海关、卫健部门开展医学排查,并调度负压救护车送指定医院诊断医治,密切接触者送隔离宾馆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并进行核酸检测。

严格入境船员防控,对下船换班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并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如为我市船员的,再进行14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确保全流程、各环节无缝衔接。

强化国际航班、海轮的登机、登轮作业人员防控,口岸一线从业人员每日两次进行体温检测和健康状况询问,纳入“应检尽检”范围,每周进行核酸检测。

机场码头经营单位、航空航运公司、登机登轮作业单位,必须严格落实出入境运输“货开客关”措施。

严格落实上海受控转运回宁人员闭环措施,做好接驳转运,确保人员交接无疏漏、车辆运输无故障、转运途中无走失、防护举措无缺项、工作人员无感染、集中隔离无缝对接。

严格执行国家、省、行业关于入境口岸疫情防控政策和部署要求。


进口非冷链货物、寄递物流(邮快件)

疫情防控要点

向上滑动阅览

进口货物装卸、运输、查验等环节密接人员和国际邮快件运输、处理、投递人员必须每日测温(感冒发热人员不得上岗,并立即安排其到就近发热门诊就诊)、每周核酸检测,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疫苗接种,作业时按照要求做好防护措施,正确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和鞋套。

进口货物内外包装采样检测、全面消毒各一次(出具证明,不重复检测、消毒)。不宜消毒货物不消毒(无包装、包装易渗透货物,危险化学品、粮食、饲料等)。

口岸海关根据布控指令组织对进口货物外包装进行核酸抽样检测,进口或仓储企业要对卸运入库进口货物内外包装进行核酸抽样检测,严格落实“逢进必检”。

进口货物卸运、拆箱时要对外包装、集装箱(集装器)内壁及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和物品进行全面消毒。

空运口岸国际货站负责组织对进口货物外包装全面消毒,开放码头经营企业负责组织对掏箱货物外包装全面消毒,货代物流企业负责进口货物装运前后运输工具预防性消毒,进口企业、仓储企业负责口岸未消毒进口货物卸运入库前外包装全面消毒。

严格落实信息登记制度,进口货物装卸、运输、查验、入库等环节密接人员、运输车辆、消杀和核酸检测信息、货物流向等台账必须详细可追溯。

进口货物物流运输、仓储企业、进口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主动与属地防疫办、商务、卫健、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遇到紧急情况时第一时间报告辖区疫情防控相关部门。

邮政快递企业对国际邮件、快件处理场所加强消毒、通风等工作,每天全面消毒一次,并对国际邮件、快件进行全面消毒,邮政快递企业对来自国内高中风险地区的邮件、快件分区存放并消毒,个人要对收到的国际邮件快件的内件进行全面消毒。

进口货物外包装检测阳性的,外包装消毒后在疾控部门指导下统一集中就地销毁。

各企业根据自身规模、从业人员数量,储备充足的疫情防控物资,包括消毒设备、消毒用品、口罩、手套、洗手液等。

邮政快递从业人员、餐饮外卖配送人员严格执行测温、佩戴口罩和手套等疫情防护有关要求。鼓励无接触式配送,减少与顾客直接接触。有条件的快递物流企业、餐饮企业应为快递、外卖工作人员设立指定通道,提供口罩、手套、消毒液等用品。外卖外送餐食要加“食安封签”。使用的保温箱、物流车及周转用具每天清洁消毒。

严格执行国家、省、行业关于进口非冷链货物、寄递物流(邮快件)疫情防控政策和部署要求。


会议活动疫情防控要点

向上滑动阅览

坚持非必要不举办。严控大型线下会议培训,不举办集体团拜、演出联欢、慰问聚餐等活动。

坚持非必要不参加。一般性的会议活动应严格控制参加人数,非必须参加的人员不参加。

确需举办的会议活动,坚持“谁举办、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

做好备案。单场线下会议活动50人以上,做好场所和环境评估,选择适宜的场所,制定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报区级疫情防控指挥机构备案。

做好健康管理。组织参会人员、工作人员做好会前14日内的自身健康状况监测、接触史排查,会前28日旅居史核查。

严格人员管控。对于前28日内有境外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苏康码”为黄色或红色的人员,参与会议活动时有发热等身体状况异常人员不得参加;对于前14日与正在接受居家医学观察的人员共同居住、生活等密切接触的人员不建议参加;对于前14日有中高风险地区所在设区市(直辖市为县区)低风险地区旅居史的来宁人员持有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才能参加。

做好防疫物资准备。配备一次性医用口罩、免洗手消毒液、消毒剂、一次性手套、水银体温计、体温检测仪等。

合理布局流程。合理设置人员进出口、体温检测通道,在相对独立的区域设置1间临时隔离室,标识明确,外围设警戒线。会议室有足够空间,座位间距应至少保持1米以上距离或隔座位安排人员就座。

规范使用空调和通风。优先采用自然通风,使用空调时采用最大新风量运行,如无新风系统,空调运行时须开窗留缝。

规范清洁消毒。对可能接触到的公共设施、公共用品,规范做好清洁消毒。

设立专用就餐区。间隔安全距离取餐用餐,加强就餐区卫生管理,定时做好防疫消毒工作。

身份识别、查码测温。所有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和健康码核验,体温和健康码正常者方可进入。

做好个人防护。所有进入人员除身份识别时、进餐时可不佩戴口罩,其余时间均应全程佩戴口罩。参会人员隔座就坐,间隔1米以上。

规范垃圾处理。会议活动场所内应设置“废弃口罩垃圾桶”并作好标识,并按有毒有害垃圾进行处置。

妥善应急处置。现场出现发热等身体状况异常的人员,均须按要求送医排查和检测核酸。

严格执行国家、省、行业关于会议活动疫情防控政策和部署要求。


企业疫情防控要点

向上滑动阅览

企业履行防控第一责任人责任,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到“五有一网格”。对生产车间、办公区、集体宿舍、单位食堂、电梯间、卫生间等工作生活场所和公共区域,明确责任人,定点定人,建立企业疫情防控工作网络。

实施企业分类管理,各区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企业专项组对工业和信息化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科研机构的疫情防控实行全覆盖。市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企业专项组对3000人以上工业和信息化企业、10万平米以上商贸流通企业、重点科研机构进行重点指导。市建委负责建筑工地和建筑企业的疫情防控。市人社局负责提供和核实企业职工人数。

对员工出行严格管理,非必要不出宁,确需离宁的要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状况,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及其所在的设区市,不赴境外。所有企业负责做好员工离宁返宁信息登记和行程监测,实行离宁返宁登记报批制度,将企业员工离宁返宁计划及名单报所在区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企业专项组审批。企业严格落实节后返岗员工的防控要求,返岗员工原则上居家隔离14天,并进行核酸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方可上岗。

鼓励员工在宁过年,发动党员干部带头,采用发送“视频流量”“过年大礼包”“特殊津贴”“留宁过节补贴”等措施留工稳岗,吸引外地员工在宁过年。春节期间安排劳动者正常工作的,应按规定支付工资和加班工资。推行弹性休假,合理安排调休。

做好外来人员、入境人员、国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信息登记、摸排和日常健康监测,督促落实好个人防护措施,对出现发热等症状后的要按规定隔离和报告。

所有企业加强对进口物品特别是进口货物邮件的消杀,建立登记和消杀台账。做好直接接触进口货物人员的防护,每日登记健康状况并建立台账。

保持企业环境清洁卫生,严格垃圾分类、日产日清,做好车间、办公室、宿舍、食堂、班车、电梯、生产设备等重点场所每日清洁后消毒,定时通风换气,配备足够的流水洗手设备。

落实佩戴口罩、体温检测、健康码查验、一米线、员工健康监测等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开展员工防疫知识健康宣教,组织防控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做好员工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腹泻、乏力等症状,及时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医。

原则上不举办大型会议培训、演出联欢、集体团拜、年会聚餐等聚集性活动,提倡采用视频线上方式进行,确需线下举办的活动(单场50人以上),制定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备案,压缩规模、控制人数、摸清参会人员来源,严格落实活动期间防控措施。

建筑工地实施封闭管理,非工作人员禁止进入。在建项目严格落实实名制管理和电子考勤;办公区、生活区、施工现场出入口安排专人负责人员信息登记、体温检测;人员宿舍禁止设置通铺,并保持良好通风;办公区、生活区定期进行环境消杀。

当企业发现新冠肺炎病例时,在疾控部门指导下对办公室、会议室及其他场所进行终末消毒,配合疾控部门开展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工作,按照风险等级区域划定情况,实行精准封控管理,依法依规采取停工停业等措施。

严格执行国家、省、行业关于企业疫情防控政策和部署要求。



友情链接
公司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大厂和鑫路33号
公司名称:江苏普利匡环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156-5166-5188
邮箱:xzy@polycon.cn
Copyright ©2016 - 2022 江苏普利匡环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咨询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6
展开